<<  < 2011 - >  >>
1 2 3 4 5 6 7
8 9 10 11 12 13 14
15 16 17 18 19 20 21
22 23 24 25 26 27 28
29 30 31




喜欢读书,闲来无事随手拈来的总是书。自己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?思考了很久,写下了这个题目。的确如此,回忆我三十多年的读书生涯,读书,似乎都是为了追逐快乐——追逐阅读的快乐,追逐生活的快乐,追逐工作的快乐。

人生中第一次接触的书是《唐诗三百首》,那是我上小学二年级时父亲拿给我的。酷爱古文学的父亲让我背诵的第一首诗竟然是崔颢的《黄鹤楼》——一首七言律诗!现在时过三十年我依然清楚的记得: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空悠悠。
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日暮乡关何处是?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后来才知道,这首诗可不简单,它把大诗人李白都给吓住了。据说,当时李白来到黄鹤楼,看到眼前波澜壮阔的情景诗兴大发,正准备赋诗一首,一抬头看到了崔颢的题诗,顿时垂头丧气。最后,李白只写下了四句“打油诗”来抒发自己的感怀:

一拳捶碎黄鹤楼,一脚踢翻鹦鹉洲。

眼前有景道不得,崔颢题诗在上头。

想来父亲可能是太偏爱这首被称为“唐人七律之首”的诗篇了,根本不管我当时只有七岁,哈哈,好的东西就是愿意和女儿一起分享。就是这种“无厘头”式的分享,竟然打开了我的阅读之门,我爱上了阅读,并一发不可收。

感谢阅读,十年后,幸运的我如愿以偿的当上了从小就梦寐以求的小学教师,站上了神圣的三尺讲台。可是,我与书的距离却渐行渐远。

工作了,挣钱了,终于独立了。天天不是和同事逛街,就是手捧一本言情小说或时尚杂志做着白日梦。虚无中,感觉自己很不快乐。生活不快乐,浑浑噩噩,没有了年轻的朝气,和同学见面完全没有了上学时伶牙俐齿带来的自信;工作不快乐,课堂死气沉沉,似乎只是填鸭式的一言堂,总得不到学生的共鸣。这与我理想中的教师生活大相径庭。此时的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叶浮萍,根茎皆无。

为什么会走入这样的境地?

孔子云:君子务本,本立则道生。当我正飘拂不定的时候,反复读着这句话, 我扪心自问:自己的“本”在何处,何时立“本”?那枯燥的课堂,那些难以管理的学生,让我辨别不出任何的方向,我心中的那些快乐呢?
   
直到有一天,醍醐灌顶似的,我蓦然醒悟:我的“本”就是自身的底蕴啊!

一个老师,特别是一个语文老师,要不断成长,不断发展,不断超越,他的底蕴,他对事业的爱就是他最为根本的东西!毋庸置疑我对职业的爱,因为这是我的理想所在,那么,我缺乏的只是底蕴——深厚的文化底蕴!是它!是它制约着我的专业成长,是它夺走了本应有的职业快乐。

“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。”开始读书!当务之急,恶补专业书!

从基本的教育学、心理学到名师教案、教育杂志,只要能找到的我都读。

发表评论:
天涯博客欢迎您!